【打人小霸王的內心戲】
子晴剛進幼稚園,開始大家相處不錯。才過兩個禮拜,老師告訴媽媽,說子晴喜歡跟人搶玩具、前兩天還把人推倒,對方手掌磨破皮。
子晴媽媽百思不得其解:明明家裡玩具一大堆,為什麼子晴要跟別人搶呢?
子晴搶來玩具也不怎麼玩,就是要搶別人手上的。在家裡,大人都讓著她。若沒空理她就會開始搗蛋、鬧脾氣。大人以為不過是撒嬌,不以為意。
養成習慣後,子晴想找別人一起玩時,若對方沒興趣,她就開始搗蛋。對方被激怒了,兩個小朋友追來追去,看似玩在一起。
若對方還是不理,子晴搗蛋程度就會擴大,開始搶東西、拉人頭髮。
當初是想找對方玩,卻因為「不知道該怎麼表達」,於是就用老方法「搗蛋」。
剛開始有效,子晴也以為這是個好方法。豈知其他小朋友越來越不買帳,子晴只好把老方法擴大,直到有小朋友被推倒受傷。
孩童的打人、搶玩具行為,有時候核心問題在於「沒辦法好好一起玩」、「想好好一起玩,卻找不到新方法溝通」。若大人們此時能針對核心原因加以理解並引導,往往事半功倍 。
—
本文節錄自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